以史鑒今 資政育人

<<返回首頁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軍史縱橫

經略中原尖刀 全國反攻利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70周年回望(上)
來源:《黨史博覽》2017年第6期  作者:焦予玲  點擊次數:
      1947年,人民解放戰(zhàn)爭迎來了偉大的轉折點。誰拉開了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誰是插向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心臟的一把尖刀?誰進行了解放軍大兵團千里躍進無后方依托的創(chuàng)新嘗試?誰以局部利益的巨大犧牲為換取全國勝利做出了偉大貢獻?它就是中國革命史上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今年是劉鄧大軍揭開解放軍戰(zhàn)略進攻序幕、挺進大別山70周年,我們回望這場中國革命戰(zhàn)爭轉折點的千里躍進,以紀念為新中國建立而做出巨大犧牲的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

戰(zhàn)略進攻: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毛澤東首選劉鄧大軍

戰(zhàn)略進攻方向是中原南部的大別山區(qū)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位于中原地區(qū)的大別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如能控制大別山,則東可震撼南京、上海,西可威脅華中重鎮(zhèn)武漢,北可逼迫鄭州、洛陽,南可截斷長江。

     1946年6月國民黨發(fā)起全面內戰(zhàn)起,解放軍經過一年的艱苦作戰(zhàn),粉碎了敵人全面進攻,基本上挫敗了敵人重點進攻,戰(zhàn)爭形勢發(fā)生了有利于人民的變化。到1947年7月,人民軍隊殲敵112萬人,國民黨軍的總兵力由戰(zhàn)爭開始時的430萬人減少到373萬人,解放軍由127萬人發(fā)展到195萬人。從5月至7月,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先后做出了三支野戰(zhàn)軍采取中央突破戰(zhàn)術,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新的部署。

      1947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在陜北靖邊縣小河村召開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習仲勛、賀龍、陳賡等人。會議確定了主力出擊外線、將戰(zhàn)爭引向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在外線殲滅國民黨軍的戰(zhàn)略方針,做出了三路大軍挺進中原的戰(zhàn)略部署。毛澤東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五年打倒蔣介石”的構想。小河村會議結束的當天,毛澤東即致電劉伯承、鄧小平,正式確定和提出了劉鄧野戰(zhàn)軍“直出大別山”“建立根據地”的決策和目標。

      會議后,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構想和決策,調整了軍事部署,決定陳(賡)謝(富治)集團歸劉伯承、鄧小平指揮,其任務是挺進豫西,策應西北野戰(zhàn)軍擊破胡宗南集團,同時協助劉鄧大軍經略中原;陳(毅)粟(裕)大軍挺進豫皖蘇地區(qū),配合劉鄧大軍進軍大別山。

毛澤東為什么將挺進大別山的重任首選劉鄧大軍

     1945年冬,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四個解放區(qū)的主力部隊,合編為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中央任命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劉伯承、鄧小平率野戰(zhàn)軍主力四個縱隊南進時,人們稱其為“劉鄧大軍”。

     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后,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所部以大踏步的運動戰(zhàn),于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先后取得隴海、定陶、巨野、鄄城、滑縣、巨金魚、豫皖邊、豫北等一系列戰(zhàn)役的勝利,殲敵15萬人,解放大片地區(qū),挫敗國民黨軍的戰(zhàn)略進攻,有力配合了其他戰(zhàn)場的作戰(zhàn),深得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青睞,被認為是挺進大別山指揮員的最佳人選。

     1947年春,劉鄧大軍北渡黃河后,蔣介石認為已將解放軍驅過黃河,在建立所謂的“黃河防線”后,再難南渡,從而敢將原用于對付劉鄧大軍的王敬久集團調用于山東戰(zhàn)場。國民黨這種兩翼進攻、中間防御,狀如啞鈴的戰(zhàn)略體系,正利于劉鄧大軍中間突破,一舉扭轉戰(zhàn)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5月4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獨立經略中原,并提出挺進大別山的可能。

      為適應“出擊中原,挺進大別山”戰(zhàn)略進攻需要,5月16日,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以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張際春、鄭位三、李雪峰、劉子久、陳少敏等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

      6月3日,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電令劉伯承、鄧小平: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主力積極準備于6月底突破黃河,挺進中原。劉伯承、鄧小平接電后,立即部署進行各項準備。
毛澤東把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起點的戰(zhàn)略進攻稱作中國革命“歷史的轉折點”。

      南征壯舉:跨黃河,過沙河,戰(zhàn)汝河,渡淮河,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

出奇制勝跨黃河

      黃河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遇到的第一道天險。國民黨黃河防線,從河南開封至山東東阿250公里一線,由第四綏靖區(qū)劉汝明部五十五師、六十八師共6個旅結合地方民團把守。

      如何渡過黃河?劉伯承、鄧小平決定采取偷渡與強渡相結合的辦法,出奇制勝,并制定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作戰(zhàn)部署。命令太行軍區(qū)、冀南軍區(qū)部隊偽裝成主力,在豫北發(fā)起攻勢;同時指揮豫皖蘇軍區(qū)部隊向開封以南地區(qū)實施佯動,以轉移敵人視線,掩蓋大軍渡黃南下的真實目的。此外,晉冀魯豫軍區(qū)在地方黨委的協助下,征集和制造了200多艘大小船只,征召2300多名青壯年組成水兵大隊。軍區(qū)所屬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也為出征大軍準備了大批糧食、擔架和大小車輛。

      1947年6月30日夜,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4個縱隊12萬余人,在山東陽谷以東張秋鎮(zhèn)至菏澤以北臨濮集間150公里的8個地段上橫渡黃河。

     國民黨守軍對劉鄧大軍的行動毫無察覺,許多渡船快到對岸時,才被發(fā)現,他們倉促開槍射擊。于是,偷渡變成了強渡,戰(zhàn)士們一邊開槍還擊,一邊強行登岸,向敵人發(fā)起進攻,北岸解放軍的火炮也對準敵碉堡、掩體和交通壕猛烈開火。黃河南岸的敵軍很快土崩瓦解,向南逃竄。

      劉鄧大軍兵分三路,一舉突破了黃河防線,但接下來的進軍就沒有那么順利了。蔣介石為堵住黃河防線的缺口,調集兵力,企圖逼迫劉鄧大軍背水一戰(zhàn),乘劉鄧大軍集結在魯西南休整之機,調集14萬人的兵力,分別由菏澤、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進合擊,企圖圍而殲之。

      劉伯承、鄧小平采取“攻其一點,吸敵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戰(zhàn)法,乘敵尚未靠攏之際,立即發(fā)動了魯西南戰(zhàn)役。從7月2日至28日,在沒有后方依托,裝備、彈藥、糧食補給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經過連續(xù)不斷的苦戰(zhàn),共殲敵6萬余人,贏得了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首戰(zhàn)勝利。

     8月7日,劉鄧大軍提前結束休整,兵分左、中、右三路揮師南下,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歷史性大進軍。11日,劉鄧大軍跨過隴海路,向南疾進。蔣介石錯誤地以為劉鄧大軍“北渡不成而南竄”,急令在魯西南的20個旅分兩路尾追,以4個旅在平漢路側擊,以2個師又1個交警總隊布防于柘城、鹿邑一帶,妄圖圍殲劉鄧大軍于黃泛區(qū)。

     黃河好渡,黃泛區(qū)卻步履維艱。8月16日,劉鄧大軍進入鹿邑以南、項城以北的黃泛區(qū)。爛泥地淺則至膝,深則至臍,即使無水的地方,也是稀爛的膠泥,前腳進,后腳陷,行進十分艱難。但是,再大的艱難險阻都攔擋不住劉鄧大軍的前進步伐。18日上午,劉鄧大軍以驚人的毅力,將車馬、輜重全部帶出了黃泛區(qū)。

以快制勝過沙河

      沙河,位于河南省東南部,以河床積沙多而得名,上游洪水暴漲暴落,河槽不穩(wěn)定。蔣介石一面利用沙河出動大批空軍,日夜巡邏和轟炸沙河各渡口,一面急忙從平漢線、隴海線抽兵,要把劉鄧大軍消滅在沙河地區(qū)。敵第十師、第二○六師、第三師沿平漢線南下,與劉鄧大軍齊頭并進。敵人大都乘坐火車、汽車,而劉鄧大軍全憑兩條腿和敵人賽跑,急行軍、強行軍、晝夜行軍,趕往沙河。

     劉伯承、鄧小平率中路軍到達沙河岸邊時,敵機也跟了上來,在沙河上空盤旋掃射。豫皖蘇軍區(qū)二分區(qū)部隊在寬達100米的河面上,用幾十艘大木船架起了浮橋,部隊迅速通過了沙河。輜重車輛、彈藥、醫(yī)藥要過河時,敵機炸毀了浮橋。后衛(wèi)部隊一邊搶修浮橋搬運輜重,一邊構筑工事阻擊追敵。到19日中午,中路軍全部到達沙河南岸,闖過了挺進大別山途中的第二道天險。與此同時,左、右兩路一縱和三縱,也在不同渡點突破沙河。

     為了加快南進速度,擺脫戰(zhàn)勝敵人的追擊,部隊一過沙河,劉伯承、鄧小平即命令部隊埋藏和忍痛炸毀一些笨重武器、車輛等,全軍輕裝前進,公開提出了“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的口號。

以勇制勝戰(zhàn)汝河

      汝河,是淮河支流洪河的重要支流,發(fā)源于河南省泌陽縣五峰山。雖然汝河的兇猛程度與黃河無法相比,卻成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途中最兇猛的一只攔路虎,劉鄧大軍付出了巨大代價。

      8月19日,蔣介石電令國民黨武漢行轅副主任張軫在豫南阻截、“圍剿”解放軍。短短幾天,蔣介石即從各地調集12個整編師和2個獨立旅,統(tǒng)歸張軫指揮,電令張軫不惜一切代價阻擋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

     8月23日,劉鄧大軍左路、右路先敵渡過了汝河,中路卻遇到強敵阻攔。

     當中路軍到達汝河北岸時,面臨的處境是前有強敵阻攔,后有追兵進逼,空中有敵機轟炸,腳下的汝河橫寬五六十米,河槽深陷,河岸陡峭,水深丈余,沒有船只,無法徒涉。國民黨軍企圖利用汝河這一天然屏障,與劉鄧大軍主力決戰(zhàn),打亂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計劃。

     劉伯承、鄧小平親臨汝河岸邊六縱十八旅指揮所,召集六縱領導干部布置強渡。鄧小平強調:“今天過不去汝河,我們就完不成黨中央和毛主席交給的任務。我們要不惜一切犧牲,堅決打過去?!眲⒉猩裆珖烂C地對六縱領導說:“現在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從現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敵人的飛機大炮,我們要以進攻的手段,從這里打開一條血路沖過去?!?br />
     生死關頭,在灘頭陣地的十八旅旅長蕭永銀率部直插守敵中間,殺出一條血路,強行打開前進通道,十六旅接替十八旅大、小雷崗陣地,掩護中路軍渡河。24日夜,蕭永銀率五十二團為左翼,十八旅政委李震率五十三團為右翼,向敵軍發(fā)起猛攻。

     天將拂曉,十八旅硬是從國民黨軍八十五師的陣地上沖開了一條長10多公里、寬六七公里、鋪滿尸體的通道。隨后,十八旅以兩個團在通路兩側展開,以五十四團一營為前衛(wèi)掃蕩式攻擊前進,旅長代替營長指揮,團長下到連,營長下到排,掩護中路軍安全通過汝河。

以險制勝渡淮河

     渡過汝河,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道路上只剩下最后一道天險——淮河。

     8月26日,左、右兩路先后渡過淮河,中路軍卻遇到了險情。當中路軍約7個旅趕到淮河北岸時,正值雨季,河水暴漲,水流湍急,征集到的小船僅有10余只。國民黨軍19個旅的追兵在蔣介石的嚴令下緊追不舍,其先頭部隊已和擔任中路軍后衛(wèi)的二縱打響,槍炮聲時時可聞。如果不在27日全部渡過淮河,將背水而戰(zhàn),強渡汝河險情再次出現。

      27日天亮后,千軍萬馬沿著河面上標記的河段,手拉手分成四路、五路、六路蹚著過河。7時許,敵機出現在渡口兩岸,向渡河大軍瘋狂掃射,不時有戰(zhàn)士中彈犧牲。下午,中路軍全部渡過淮河。等國民黨軍追擊部隊到達淮河北岸時,上游洪峰裹挾著泥沙滾滾而下,將他們阻隔在淮河北岸。敵八十五師師長吳紹周望著暴漲的河水哀嘆道:“共產黨真有命,剛剛過去水就漲了!”

    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鏖戰(zhàn),劉鄧大軍以銳不可當之勢,戰(zhàn)勝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長驅千里,勝利抵達大別山區(qū)。

友情鏈接

鄭州擎天近代中國研究國家檔案局國史網求是網鳳凰網國際在線中國青年網共產黨員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央視網中國網新華網中國政府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網河南黨史方志網

黨史博覽雜志社主辦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黨史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黨史博覽雜志社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豫ICP備18012056號-1